中共湖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www.hbtyzx.gov.cn/ 2016-05-16 10:01:43 【阅读 】
2016年第3期《中国统一战线》杂志刊发了《武汉大学:四大举措助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一文,今天荆楚统战将全文转载,同大家伙儿一起看看武汉大学是如何抓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
武汉大学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充分发挥人文社会学科优势,加强理论研究优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将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设在武汉大学,重点研究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及实务。自基地成立以来,坚持“围绕中心、面向实际、广泛联合、追求高端”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政策理论研究,不断加强研究基地软硬件建设。
一是提供物质条件。学校近年来为基地划拨经费近50万,在办公场所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为基地专门设置了办公室、资料室和研究员工作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文件柜等办公设备,健全了党外知识分子专题数据库和专家库,为基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建好研究队伍。基地以2015年年会为契机,调整充实基地领导班子,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调整遴选基地兼职研究员,成分涵盖网络大咖、优秀企业家、社会新阶层人士、中外专家等各方面人才。近年来,基地邀请统战部门、各民主党派、知名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学者100余位,先后举行了《党外知识分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党外知识分子与中国梦》、《党外知识分子与智库建设》、《党外知识分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5)》等专题论坛。在跟踪统战理论发展前沿、促进基地建设与发展、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是及时发布成果。基地面向统战工作的实际需要,及时提交和发布研究成果,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服务统战工作的现实需要。先后出版《统一战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校统战工作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自由职业者群体与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研究》等25本专著和80余项课题,探讨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工作的基本内涵、基本规律,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供新对策。
二、建好社院,加强政治引导
学校党委始终把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核心任务,坚持将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纳入学校党建工作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考评。为此,成立了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学习培训、增进共识的重要阵地。社院设立常设办公机构,挂靠党委统战部,建立由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教学团队,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是定期开展培训。坚持每年举办四期培训班,面向校内开展教育培训。单季度举办校院(系)统战干部培训班,双季度举办统一战线骨干成员培训班,教育培训结合中央有关政策,围绕政治协商、政治交接、多党合作等主题进行,10年来共举办培训班40余期,培训学员达2000余人次。
二是创新引导形式。社院强调多样化教学,通过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实践等主题活动,组织社会调查、挂职锻炼、走进延安、感悟井冈、名人访谈、知识竞赛等具体行动,创新培训和专题辅导的形式,引导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学习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多党合作知识等主要内容,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与我们党始终保持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四有”好老师。
三是广泛合作办学。学院广泛联合校外力量,在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等省内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内其他省市从事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50余家机构积极开展合作,联合举办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参政党论坛,围绕党外知识分子与与四个全面战略构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等举行专题研讨。
三、积极联谊,打造工作平台
学校适时成立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将一大批党外知识分子组织起来,打造队伍建设的平台,不断健全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机制,在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一是召开年会,研究探讨问题。联谊会定期召开年会,围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等热点问题征集文章,激发思考,并将优秀论文集结出版,联谊会不定期邀请校内各学院(系)党务工作者和各民主党派、团体举办沙龙,组织主题发言,切磋研讨,激发思考,形成了浓厚的学思结合的氛围。目前已经出版论文集5部,收录论文200余篇,有效的总结工作,推进了党外知识分子理论研究。
二是围绕中心,推进学校全面工作。学校在联谊会工作基础上,适时建立了校领导与党外知识分子知名专家定期联系制度,每名校领导联系3-5位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建立对话机制,围绕学校建设、科研机制、后勤服务等学术、管理问题建言献策,很好地推动了学校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三是搭建平台,推荐锻炼干部。学校建成了106名45岁以下党外后备人才动态管理数据库,同时明确规定,各学部应成立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分会;校院两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两代会代表、工会委员中应保证一定数量的党外人士。对于党外知识分子数量较多的单位,可通过增加职数、设立非领导职务等方式配备党外干部,逐步提高党外干部比例。目前,学校已经配备了2名党外副校长、65名党外中层干部,选送了近20名党外知识分子到地方挂职锻炼。
四、完善制度,推进工作规范化
学校形成了针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校党委将这些被实践证明有效、管用的制度加以规范。在《武汉大学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实施办法》、《武汉大学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实施办法》中加以明确规定,有力保障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开展。
一是建立党委常委会专题会议制度,规定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一次学校统战工作,重点研究和解决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是明确组织部和统战部联席会议制度,将党外干部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干部工作大局统一研究部署。
三是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情况通报会,学校党委或行政主要负责人向党外知识分子通报学校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
四是实施工作量补贴制度。明确对150余名实职安排、政治安排、社会安排或担任民主党派、团体负责人的党外知识分子按月给予一定的通讯费和工作量补贴。
五是推行业绩奖励制度,学校党委每年对在参政议政、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党外知识分子给予奖励。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杂志2016年第3期
作者| 蒋锁奋、王临平(分别为武汉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统战部办公室主任)